德國,一個充滿歷史故事的地方。從德意志帝國到納粹德國,再從東西德分裂時期至兩德統一,最後加入歐盟成為世界大國之一,數十年之間經歷過無數次戰爭與苦難,幾乎每段時間都有不同的沉重故事。走入德國首都柏林,漫步於歷史建築群中,由一磚一瓦回看往事,見證德國時代變遷,或許是一場帶點重量的旅行,卻不失為一趟有意義的旅程。
市內古蹟走一圈
在經歷多年動盪後,柏林市中心的布蘭登堡門(Brandenburger Tor)成為當地其中一個重要地標,不僅是遊客必到的打卡景點,對於當地人也有特殊意義。布蘭登堡門見證著柏林大大小小的重大事件,如納粹時期的遊行、希特拉掌權時的演說、前美國總統列根的《推倒這堵牆》演講、圍牆倒下後的群眾活動……
雖然現時城門成為自由及德國統一的象徵,但在1950年代,這個地方曾是蘇維埃區(東柏林)的管轄範圍,冷冰冰的城門駐滿荷槍實彈的警察,一枝枝探射燈及瞭望鏡監視圍牆兩岸的人民,周邊一帶頓時變成「無人區」。
在圍牆倒下後,布蘭登堡門由分裂的標記成為統一的象徵,也是新世代柏林都市規劃的中心。現時所見的城門由多位世界著名建築師合力修復,不但將城門本身的設計結合傳統外型及摩登技術,還把兩側的李伯曼大樓(Haus Liebermann)和桑摩大樓(Haus Sommer)重建,重現及美化當年的繁盛境況。
到布蘭登堡門一遊,不得不欣賞城門頂的勝利女神銅製雕塑。5米高的塑像極為注目,女神背後張開一雙翅膀,駕著由4匹馬拉動的戰車進入柏林城內,右手手持鐵十字勳章橡樹花環的權杖,花環上站著一隻戴著普魯士皇冠的鷹鷲。雖然現時所見的雕塑是二戰後重新鑄造,但在城門的襯托下仍然威風凜凜,氣勢懾人。
除了布蘭登堡門,市內仍有不少古蹟可以參觀,例如由布蘭登堡門出發沿著菩提樹下大街(Unter den Linden)前行,便可以到達柏林大教堂(Berliner Dom),欣賞曾是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的宮廷教堂。這座教堂曾是古典主義風格,但在威廉二世時期被下令拆毀,重新設計成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座堂,直至二戰期間教堂受盟軍猛烈轟炸並發生火災,之後花了接近20年才完成修復工作。雖然重建後的柏林大教堂已不如往日般精緻,但仍不失其獨有魅力。
柏林市中心的布蘭登堡門是遊客必訪景點之一。
勝利女神張開翅膀,駕著4馬戰車進入柏林城內,霸氣攝人。
布蘭登堡門內的雕塑。
柏林大教堂曾是皇族的宮廷教堂。
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柏林大教堂,每個角落都是精雕細琢,值得慢慢細看。
柏林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到嚴重毁壞,直至1975年東德才展開修復工程,及至1993年兩德統一後4年才完成。
碩果僅存的柏林圍牆
「柏林」與「圍牆」二字關係密不可分,儘管時至今日大部分圍牆已經被拆走,甚至連少許痕跡也不復再,但仍有大量遊客千里迢迢到訪柏林,希望一睹柏林圍牆景觀。
德國分裂初期,亦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,許多居住在東德的年輕居民及專業人士因政治關係,決定逃亡至西柏林再轉投西方,令東德政府在短時間損失大量人力,造成經濟崩潰。後來東德政府立令環繞西柏林邊界修建防衛系統,建立圍牆阻止東德居民逃亡,也就是柏林圍牆。
柏林圍牆長度超過140公里,在1961年開始修築鐵絲網,之後再逐步加強防衞,至1975年後已變成堅固的混凝土牆。為了進一步阻止東德居民外逃,官方更設計了「Stützwandelement UL 12.11」圍牆,利用3.6米×1.2米的構件修築圍牆,並在牆上放置光滑塑膠水管,令居民難以逃亡。由柏林圍牆建立計起,傳聞有5,000多人成功逃離東德,另有3,200多人被捕、200多人死亡、200多人受傷,不過確實死傷數字已無從稽考。
自從宣布德國統一後,居民自發地在街頭舉行不同慶祝活動,圍牆亦在這時被逐步拆下,起初是被稱為圍牆啄木鳥(Mauerspechte)的民眾非正式地開鑿通道,後來則是由東德軍隊正式下令清拆,只有部分牆體及瞭望台被留下。
想欣賞柏林圍牆遺蹟,不妨前往磨坊街(Mühlenstrasse)附近的東邊畫廊,該段圍牆全長1.3公里,是目前保留得最好的一段圍牆,同時也是當地自由象徵。在1990年,116位來自21個國家的藝術家齊集柏林,在冰冷又醜陋的圍牆上畫上一幅幅不同風格的塗鴉作品,令曾經代表分裂的圍牆重新活化,注入生命力。現時在東邊畫廊看見的圍牆塗鴉,大部分是在1990年畫成,並於2009年因慶祝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再次修復、重畫,至今仍是柏林的地標之一,每年吸引過百萬名遊客前往。
雖然柏林圍牆已被拆走,但很多旅客仍然千里迢迢到來,欲一睹圍牆的景觀。
在這裡可以重溫一下柏林被分割,德國分裂為東西兩邊的歷史。
牆上的塗鴉,幅幅有意思,值得慢慢欣賞細味。
東邊畫廊現有百多幅繪於1990年的塗鴉作品,全部流露對自由的渴望。
這幅塗鴉又令你聯想到甚麼?
圍牆倒下,德國很多家庭得以重聚團圓,歷史性的時刻,將永久留在人民心中。
重溫圍牆的歷史,遊賞時難免心情沉重;幸而圍牆不再,當地人重獲自由及和平。
歷史建築大變身
看著眼前這棟莊嚴且神聖的德國國會大廈(Reichstag),大概沒有人會想到它不但曾受到總理、議員厭惡,甚至經歷火災、佔領、廢棄,才造就今天的面貌。在1933年,國會大廈發生一場嚴重火災,將大廈燒毀,並破壞原有結構,當時剛巧是希特拉獲得權力初期,他便趁機將責任推至共產黨員身上,即時逮捕及監禁異見議員,令納粹黨在短短時日變得強大。在這縱火事件之後,國會大廈就不再是德國議會會址,直到德國統一後才重新使用。
現時的國會大廈不僅是正式議會場所,也是外國遊客到訪柏林的指定行程之一。大廈頂樓建有一個巨大的玻璃穹頂,直徑40米,登上頂樓後可以全方位欣賞柏林城市景觀,例如遠眺布蘭登堡門、柏林電視塔、柏林大教堂等等,令建築物由沉重的歷史中跳出來,成為新一代旅遊熱點。
由於國會大廈是德國政府的重要場所之一,參觀前必須經過不同程序。參觀人士首先要在官方網站或現場預約入場日期及時間:網上預約建議在1個星期或之前處理,並列印確認信帶至現場;如選擇現場預約,則只能預約當天、翌日、後天的場次,名額先到先得。在參觀當日的預定時間15分鐘前到達國會大廈,進行護照、隨身行李檢查後,才可跟隨國會職員到玻璃穹頂參觀。
玻璃穹頂設計簡約利落,在層層鋼架上鑲嵌片片透明玻璃,以線條帶出自然感覺,既有時尚優雅美態,也與傳統歐式建築物的圓拱頂互相呼應。陽光透過玻璃灑在室內,加上中央一個360面鏡子組成的反光體,令環境顯得更具空間感。玻璃穹頂除了能夠將陽光帶入議會,也有特殊意義:讓德國人民監視官員。
德國國會大廈經歷多番修建,見證時代的變遷。
德國國會大廈曾被廢棄,兩德統一後,才獲德國聯邦政府決定重新修建。
這個玻璃穹頂讓人可360度俯瞰城市風光。
德國國會大廈內有個由360片稜形鏡面組成的聚光錐體,為大廈白天提供照明光源。
大廈運用現代節能科技,支持環保。
後記
只在柏林停留短短3天,還不幸地遇上風暴,尚有很多博物館及古蹟未能細細參觀,但在停留期間也感受到整個城市確實是相對沉重,路上的人幾乎木無表情,或許是天氣因素、或許是人民生活習慣……希望下次再訪柏林能夠多留數天,了解這個充滿歷史的城市。
TEXT:Travel with Stella
PHOTO:Travel with Stella、艾子隨行